教會

  就讀高小的小明一家五口都是基督徒,父母信主多年,初職的哥哥和讀大學的姊姊也信了好幾年,只是自己年紀還小,對信仰了解不深。爸爸每週穩定出席崇拜,媽媽送了小明上主日學之後,有時會出席崇拜,有時會外出辦點私務。父母都抗拒參加團契,覺得在團契中分享私事是頗尷尬的。哥哥和姊姊則反其道而行,覺得崇拜十分沉悶,卻積極投入團契相交。

  因應兒童節,教會推出兒童神學主日學。小明上完主日學,晚飯時忽然問:「教會是什麼?」爸爸想了一想,答道:「教會是聽道理的地方。有些牧師講道頗中聽,駕車時聽道是挺有用的。有一位姓陳的牧師,晚上睡不著聽他講道,很快便能入睡,也是挺有用的。」媽媽則答:「教會對小朋友是很重要的,有托兒服務,又有教育性質,我絕對鼓勵父母善用教會的主日學。」

  哥哥有點不以為然,說道:「聽道理是好,但最重要在教會能結交朋友,甚至結識異性,說不定未來伴侶也在此中尋呢!」姊姊附和說:「不錯,聖經道理千篇一律,聽幾次也就明白了。教會是弟兄姊妹相交的地方,在團契中結交三五知己,閒來聊聊天,遇上困難時可以互吐苦水,這些支援在教會外不容易找到啊!」

  小明搔搔頭皮,似懂非懂,忽然記起主日學老師的教導,大聲說:「教會的原文是『ekklesia』,『ek』是『出來』之意,『klesia』即『kaleo』,是『呼召』之意,教會就是一群被神呼召出來、分別為聖的人所組成的群體。在教會,不光是聽道,也不光是相交,教會更不是托兒所、學校或婚姻介紹所,她是道成肉身的延伸(extension of the incarnation),因此她帶著耶穌基督所賦予的使命。我們可以詳細看看以弗所書……」,小明還未解釋完,父母兄姊皆怒目而視,道:「那有這麼深奧的兒童主日學……」

您認為教會是什麼?

 

陳啟興牧師
2022年4月4日

受苦節反思

  曾經看過一齣電影 About Time(港譯〈回到最愛的一天〉),由 Richard Curtis 導演(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、Notting Hill 和 Bridget Jones’ Diary 的編劇)、Domhnall Gleeson 和 Rachel McAdams 主演。劇情描述男主角擁有特異功能,能穿越時空回到過去。每逢做錯決定或者他想改變結果時,他就利用此能力回到過去,重新再做一次,若結果仍不理想,他又再次回到過去,再重做一次,務求使結果遂其所願。他利用此能力追求異性、幫助別人、改變命運,不斷在時空中穿梭,重複地扭轉或更正生活上不如意的事。他的生活日趨完美,但他亦漸漸意識到,有些事情他是無法逆轉的,例如他的父親患癌離世,終於他決定不再用此特異功能,好好活在當下。

  這齣電影叫 About Time,其實是「about life」,在生命或生活中,與其不斷錯完又改,不如盡力活好今天並接納缺陷;與其回到過去以扭轉現在(況且在現實中我們不具此特異能力),不如活好今天以盼望未來。未來決定現在,既然未來在永恆的榮耀裏與主同在,今天生活上的一些挫折就不足介懷了。工作艱難、身體軟弱、人際關係破裂、生活不如意……等,在永恆中根本微不足道。保羅說:「我們處處受困,卻不被捆住;內心困擾,卻沒有絕望;遭受迫害,卻不被撇棄;擊倒在地,卻不致滅亡。……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常為耶穌被置於死地,使耶穌的生命在我們這必死的人身上顯明出來。」(林後四8-11)關鍵是,我們是否有這寶貝從瓦器中釋放出來的能力?

  受苦節和復活節提醒我們,主耶穌勇於面對苦難,並帶給我們永恆的盼望,因著這榮耀的盼望,我們就有能力面對今天的困難,以忍耐、等候的心態仰望神的帶領。況且,在走向未來的路上,聖靈與我們同在,神的愛也擁抱著我們,我們還怕什麼呢?

 

陳啟興牧師
2022年4月11日

別離

  人生在世,總有經歷別離的時刻。26年前,當時我所屬的公司與英國的對口單位有一交流計劃,互派員工到對方公司學習。我有幸被選中派往倫敦學法數月,雖然只是短短數月,當時很捨不得離開在港的家人和弟兄姊妹,在機場臨別依依的情景仍歷歷在目。後來年紀漸長,經歷更多別離,甚至是生離死別。母親的突然離世,岳父和父親先後安息主懷,在火葬禮中按鈕後,看著靈柩隨著輸送帶徐徐送往火化,真有一種訣別之感。現在作為一位牧者,常常有機會參與喪禮,看見更多生離死別的情景,有的很悲痛,有的很傷感,有的很平靜,也有的很平安。南朝文人江淹的《別賦》道:「黯然銷魂者,唯別而已矣!」別離的確是十分痛苦的事。

  作為基督徒,生離死別也會帶來痛苦、難過和不捨。我們不必否定這些負面情緒,卻可以藉平安擁抱之。耶穌與門徒臨別之先,應許門徒說:「我留下平安給你們,我把我的平安賜給你們。我所賜給你們的,不像世人所賜的。你們心裏不要憂愁,也不要膽怯。」(約十四27)我們有平安,因我們信耶穌。若離世的人已信主,我們知道他/她只是較我們早一步「移民」,去到一個更美好的家鄉,與主同在,好得無比。我們有一天會在天家重聚,這重聚的盼望帶給我們極大的平安和安慰。我們還存留在世的人仍有世上的任務,我們仍要完成神所託付給我們的使命,所以我們要與離世者暫別。使命賦予人生目的和意義,亦帶來平安和動力。對信徒來說,傳福音、使人作主的門徒、愛主愛人肯定在我們的人生使命的範疇之內。您的人生使命是什麼?這使命在您面對生離死別時能帶給您平安嗎?

 

陳啟興牧師
2022年4月19日

簡樸生活

  人的一生,有兩個日子常被紀念。第一個是出生之日,之後可能每年都會慶祝生日;第二個是壽終之日,之後可能每年都有人悼念或拜祭。在這兩個日子之間,就是人的一生。人生不在乎「壽命」,指一生的長短,乃在乎「生命」,指一生的意義。

  有人認為追求名利權勢是愚者所為,於是主張追求簡樸的生活(simple life)。他們會審視生活中不同範疇的「一半」,例如一台智能手機,一半功能是沒用過的;一架高性能跑車,一半的速度是多餘的;一屋衣物,一半是閒置沒用的;一間豪宅,一半面積是「空置」的;一桌美食,一半成為廚餘;一個大額戶口,一半資金只是用來收取利息。與其一半是沒用的,倒不如選擇簡單一點的物質生活。小時候,「幸福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;長大後,「簡單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。耶穌說:「人的生命不在於家道豐富。」(路十二15)真的,簡樸的生活是智慧的選擇。

  美國神學家 Richard Foster 所著的 Freedom of Simplicity: Finding Harmony in a Complex World(中譯《簡樸生活真諦》)提倡人過簡樸生活,但他所指的簡樸生活,不是田園一點、悠閒一點的生活,而是一種有屬靈操練的生命。我十分認同這觀點,我們不應追求榮華富貴的生活,不應追求悠閒舒適的生活,同樣也不應刻意追求受苦的生活,乃是要追求屬靈的生活。什麼是屬靈的生活?我認為是以聖經真理為原則活出從神而來的召命的生活,就是屬靈的生活。保羅教導我們「要思念上面的事,不要思念地上的事」(西三2),這就是屬靈的生活。屬靈的生活不一定轟天動地,但一定是精彩、豐盛的生活。人不能控制壽數(太六27),在「永恆」面前,「壽命」根本微不足道,我們要渴慕的是豐盛的生命。若您想活得精彩和豐盛,必須追求屬靈的生活。

 

陳啟興牧師
2022年4月25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