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與禍

人生有起有跌,有時甚至是大起大跌。耶穌曾問門徒:「你們說我是誰?」彼得回答說:「你是基督,是永生神的兒子。」(太十六15-16)耶穌稱讚彼得是有福的,因為他領受了天父的啟示。不久之後,耶穌預言自己必須上耶路撒冷受苦和被殺,彼得就責備耶穌:「主啊,千萬不可如此!這事絕不可臨到你身上。」耶穌對彼得說:「撒但,退到我後邊去!」(太十六22-23)耶穌責備彼得,原因是彼得不體會神的心意,只是體會人的意思。彼得剛被耶穌稱讚為有福的人,轉瞬間即被耶穌斥責為撒但,剛被捧上天,隨即摔落地,大起大跌,彼得一定很不好受。

不過,我最關注的不是彼得的心情,而是為何他會經歷如此起跌?究竟耶穌看重什麼,以致祂對彼得有如此兩極的評語?彼得是有福的,因為他領受了天父的啟示,某程度上他明白了耶穌就是神的兒子基督。原來人生最大的福氣,不是擁有財富、權勢、名望、學識、才幹、美貌、健康、長壽、親情、愛情……等等,乃是領受神的啟示,認識、承認和接受耶穌基督,因我們相信人的福氣、好處不在神以外(詩十六2、雅一17)。賜福之主遠較所賜的福重要,我們不要本末倒置,一味求福而輕忽賜福之主。反之,彼得被斥為撒但,是因他只顧自己的意思,即自我中心,不體會神的心意。願來人生最大的禍患,不是失去財富、權勢、名望、學識、才幹、美貌、健康、長壽、親情、愛情……等等,乃是自我中心,不認識、體會和順服神的旨意。保羅說,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,就是那些行不義壓制真理的人(羅一18)。不虔的人就是那些不把神視為神、不明白和體會神的旨意、不榮耀和感謝神的人,這等人要承受神的忿怒。

人生總是有起有跌,有福有禍,在華人文化中,我們極盼去禍接福。問題是,我們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福之因與禍之尤嗎?

 

陳啟興牧師
2020年10月5日

我不以福音為恥

千禧過後,當時我以平信徒的身份在教會事奉,教會定期總動員出隊作街頭佈道。有一次,我們在九龍公園出隊。我們三三兩兩組成佈道小組,經過禱告後,開始向公園內的市民或遊人傳福音。我行了一會也找不到合適的佈道對象,忽然看見一位中年男士坐在長椅上休息,雙眼半開半合地在打盹。我猶疑了一會,盤算著好不好打擾他,終於鼓起勇氣,上前俯身道:「請問我可否打擾您、和您傾談一會?我是……」話還未說完,那位男士已抬起頭,很不耐煩、甚至有點發怒地說:「走開啦!不要騷擾我!」我報以微笑,說聲「對不起」便走開了。這個經歷發生在十多年前,至今仍然印象深刻。每當我回想這個經歷,神就再一次提醒我,神的福音—祂救贖世人的好消息—是一份極珍貴的禮物,我要以能傳福音為榮,不要以傳福音為恥。在傳福音的過程中,總有困難和阻滯,我只要靠著聖靈,帶著勇氣,忠心地去完成這個神託付給所有相信祂的人之使命。我只要忠心去傳,至於聽者信或不信,就交託給神了,「傳」是我的責任,「信」是神的工作,帶著這種心態去傳福音就覺得分外輕省。

神學院畢業後回母會事奉,我很感恩,被安排在福音部事奉。起初一年有百多人透過佈道會、福音主日、三福、福音性查經班、醫院佈道及個人佈道等不同渠道決志信主,我為得救的人感恩,也為在其中努力傳福音的弟兄姊妹感恩。母會看重佈道,也培植了我傳福音的心志。

上月,銀行團契和細胞小組的弟兄姊妹參與「愛心飯券計劃」,我們帶了62人決志(整個計劃領了227人決志),果效令人振奮。年中,我們舉辦「金融業網上啟發」,2人決志。上月,我們舉辦「看不見的祝福」佈道會,3人決志。我們很感恩,但不能否認金融業是硬土,不容易傳福音。然而,是否困難就卻步?還是越難就越加把勁去傳?「我不以福音為恥,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,要救一切相信的。」(羅一16)福音本是大能,我們只管忠心去傳就可以了。

 

陳啟興牧師
2020年10月12日

靈修(一)

廣義來說,靈修是靈命或靈性的修煉,泛指任何促進與神建立關係和靈命成長的活動或事情,如讀經、祈禱、敬拜、守聖餐、傳福音、閱讀屬靈書籍,以至工作、養兒育女、運用時間和金錢等等都可以是靈修的範疇。狹義來說,靈修是指每天撥出時間,透過閱讀聖經或靈修輔讀,建立與神親密關係的操練。一般來說,教會主日學多教導的是狹義的靈修。

在我個人的經歷裏,要操練好靈修(狹義)並有果效,可分為兩個階段。第一個階段是「養成習慣」(form a habit):為靈修定下計劃,定時、定點、選擇閱讀材料、定下經文(包括多少經文)、設定頻密度等等,讓自己有規有矩地循著一個既定的模式去靈修。在這個階段,我們要督促自己去做,即使有時感到無甚得著,也要提醒自己這是必須完成的任務。找一、兩位弟兄或姊妹作靈修伙伴也是一個好的方法彼此督促操練靈修。若第一個階段成功,久而久之,我們會進到第二個階段,就是「渴慕真道」(longing for the Word)。在這個階段,我們會喜歡讀經和享受靈修,我們不需再用「習慣」規範自己去靈修。每當遇到困難或疑惑之事,我們會首先想起神,就會祈禱和翻開聖經,冀從真理中找到亮光和出路。在第二個階段,我們不再感到靈修是一個重擔或一種壓力,反之,我們會享受與神相交的甘甜,就像享受饗佳肴、觀美景一樣。在這階段,我們一般不會只甘於靈修,反而渴慕明白真理,進而在查經上下功夫。靈修和查經相輔相成,都是「第一手」學習真理,是「第二手」學習模式(聽道、出席查經小組、閱讀屬靈書籍等)不可取代的。

有些弟兄姊妹有好的靈修計劃,卻往往計劃周詳卻實踐乏力,這可能與靈修的心態和方法出了問題有關。下次我會分享一下我在這兩方面的一些體會。

 

陳啟興牧師
2020年10月19日

靈修(二)

上週略略談過,要做好狹義的靈修,可以先「養成習慣」,日子有功,漸漸進步至「渴慕真道」。有些弟兄姊妹反映,在靈修時讀聖經感到枯燥乏味,有些經文看不明白,看得懂的也覺無甚得著,久而久之,越來越提不起勁來靈修。不是沒有時間和空間,而是沒有動力。這的確是不少弟兄姊妹的實況,也是我曾經歷過的階段。

聖經是神默示給人的真理(提後三16),一定有人看得懂之處,否則這位神真的很有問題了;但亦一定有人不能一看即懂之處,否則我們何須查考、研究聖經?我的靈修心態好像吃魚一樣,看不懂之處就像啃到魚骨,吃不下就吐出來,留待查經時才慢慢鑽研。在靈修時,若要完全明白經文的文本結構、原文字義、文化背景、神學意義等等,實在是不必要的。靈修時,看得懂之處就像吃到鮮味的魚肉,慢慢咀嚼,細心品嚐,享受其中的滋味。這是靈修中的默想部份,享受與真道相遇的甘甜。以「吃魚」的心態靈修,既可享受神叫我們看得懂的真理,亦毋須為難解之處苦苦思索,過程就輕鬆得多了。

不過,有些弟兄姊妹吃到「魚肉」,仍然覺得不知如何品嚐,這可能在默想經文方面有困難。以下提供一個簡單方法供您參考,在默想經文時,看看神藉著經文在下列哪方面提醒您:

  • Sin to avoid             (要避免的罪行)
  • Promise to claim    (要支取的應許)
  • Action to take         (要採取的行動)
  • Command to obey (要遵守的誡命)
  • Example to follow  (要效法的榜樣)

不一定每段經文都有這幾方面的信息,「SPACE」只是給您一些默想經文的方向而已。若您每天靈修,能幫助您避免得罪神或激勵您做神所喜悅的事,於願足矣!盼望我們能以輕省的心態享受靈修,藉此與神建立更親密和深厚的關係。

 

陳啟興牧師
2020年10月27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