壯士斷臂
曾獲奧斯卡金像獎六項提名的美國電影 127 Hours,改編自美國登山家 Aron Ralston 的自傳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所載的真人真事。故事講述 Ralston (由James Franco 飾演) 在2003年發生的一次意外,Ralston 在猶他州攀登大峽谷時發生意外,不慎墮下山溝,右前臂被巨石卡住而困在峽谷之中。Ralston 叫天不應叫地不聞,用盡方法也不能將右臂從石隙中抽出,最後他狠下決心,以一把不甚鋒利的萬用刀將自己的右前臂鋸斷,經歷127小時被困後終於逃出生天。一般人能否自己鋸斷自己的手臂?我相信極度困難,除非面臨生死關頭,才能以無比的勇氣壯士斷臂。
這齣電影我看過不止一次,令我反省到其實人生如戲。Ralston 面對一個抉擇:若不自斷一臂就必死無疑,若要生存就要有壯士斷臂的決心。我們的靈命也有類似的情況,罪會卡住我們,窒礙我們的靈命成長,我們若不竭力對付罪和除掉罪的影響,我們的靈命就會萎縮甚至可能死亡;若我們下定決心以無比的勇氣對付罪,我們就存活了。耶穌說:「倘若你一隻手或是一隻腳叫你跌倒,就砍下來丟掉;你缺一隻手或是一隻腳進入永生,強如有兩手兩腳被丟在永火裡。倘若你一隻眼叫你跌倒,就把它剜出來丟掉;你只有一隻眼進入永生,強如有兩隻眼被丟在地獄的火裡。」(太十八8-9) 面對罪,很可能是個生死問題,您有沒有壯士斷臂的決心?其實有一些罪是在不斷地蠶食著我們的生命,如對錢、權、色的渴慕,表面正常卻不一定正確,我們甚至不知不覺地奉了它們為主,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。
罪入了世界,人與神的關係破裂了,主耶穌基督才要道成肉身,來到世界消滅罪 (約壹三8),恢復本來的創造秩序。我們要警覺什麽是纏累我們的罪,也要有智慧和勇氣,靠著主不讓罪拖垮我們,使我們沉淪,因為這實在是一個生死的問題。您現在沉溺在什麽罪中?如何靠主壯士斷臂?
陳啟興牧師
2019年4月1日
站於正確位置
從前,一頭老虎在林中覓食,遇見一狐狸,將之擒獲。正要大快朵頤之際,狐狸忽然道:「天帝派我統領百獸,如果你吃了我,就是違背天帝之命。如果你不信,嘗試我在你前面行走,你跟隨在我後面,觀察百獸看見我豈敢不逃跑嗎?」老虎於是與狐狸一前一後同行,野獸看見牠們,紛紛走避。這是載於《戰國策》「狐假虎威」這成語的出處。狐狸站在老虎之前,牠不用看見老虎,知道老虎在背後撐腰就是了,牠面對百獸,無所懼怕,並非狐狸強大,乃是背後那位強大。
我借「狐假虎威」的情境套用在人生之中。我們是軟弱的,只是瓦器(林後四7),面對着各式各樣「兇猛的野獸」,包括誘惑、逆境、苦難,甚至實實在在有形有體的敵人,還有一切惡的源頭 — 魔鬼撒旦。在撒旦面前,我們更形弱勢。我們雖軟弱,但我們背後那位極其强大,在其大能面前任何勢力都不堪一擊。神看不着、摸不到,其實我們也不需看見摸到,我們只要相信祂就在背後,與我們同行,祂是我們的磐石、拯救和庇護所(詩六十二6)。敵人強盛,我們不需每每與其肉搏苦戰,得勝的乃是神,祂在我們的敵人面前,為我們擺設了得勝的筵席(詩廿三5)。我們要做的,最重要是站於正確位置,侍立於神之前,相信神就在背後,當我們「企啱位」,就能經歷「人假神威」的大能。雅各教導我們:「你們要順服神,務要抵擋魔鬼,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。」(雅四7)魔鬼不是善男信女,亦非弱者,但在神面前只能落荒而逃。
不要「企錯位」,若背後不是神,而是錢、權、色等靠不住的東西,非但不能殺敵,這些更可能成為我們的陷阱。我們要警醒,是否常常親近神、與神緊緊結連?榮耀神是否人生至高的目標?神的話語和旨意是否置於極優先的位置?當我們能站於正確位置,有神撐腰,人生就立於不敗之地了。
陳啟興牧師
2019年4月8日
聖餐 (一)
本週五是受難節,耶穌在受難前一晚設立聖餐,成為基督教兩種聖禮之一。聖經中論及聖餐的經文不算很多 (主要包括對觀福音中三段敘述耶穌在最後晚餐設立聖餐的經文:太廿六26-29、可十四22-25 和路廿二17-20,以及保羅對聖餐的教導:林前十16-17、十一17-34),似乎當時的信徒對聖餐的意義已有基本理解,故使徒們不用仔細論述。正因如此,後世對聖餐的詮釋漸有分歧,尤其在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時期。
首先簡述天主教的聖餐觀。根據耶穌所言「這是我的身體」(太廿六26、可十四22、路廿二19、林前十一24),十六世紀的羅馬天主教相信耶穌的身體真實地臨在餅和酒 (real presence),是為變質說 (transubstantiation),即基督的臨在使餅和酒的本質改變了,然而餅和酒的屬性 (attribute) 仍在,使餅和酒看起來仍像餅和酒,但其本質已變成了基督的本質,恩典轉化了物質。恩典臨到餅和酒,聖餐就成為了施恩的工具。聖餐蘊含基督的實體,不是一個記號那麼簡單,所以聖餐的禮儀不能隨意更改。教會以外不能有聖餐,也沒有恩典,教會遂成為分發恩典的「獨家代理」,聖餐也成為了「統治」信徒的工具之一。今天的天主教仍沿用變質說,因此天主教會對餅和酒的處理格外小心。
然而,我們的視覺和味覺感官告訴我們,餅和酒只是尋常的餅和酒,豈能是耶穌的身體?基督教不接受變質說。對宗教改革先驅馬丁路德 (Martin Luther) 來說,聖禮是關乎信徒的信心之產生與培育,但天主教卻視之為一些可以在巿場上推銷的貨品和可以賺取的功德,路德對此非常反感。雖然如此,路德的聖餐觀與天主教的並非南轅北轍。關於基督的真實臨在,兩者的看法是相同的。路德相信物質可以盛載恩典,在聖餐中,道 (代表恩典) 臨在物質 (餅和酒,屬於表記),所以餅和酒已不是尋常的餅和酒,因有基督的真實臨在,餅和酒同時具有基督和自然物的本質,是為同質說或同領說 (consubstantiation)。路德的聖餐觀,十分強調兩點。第一、基督以真實身體臨在餅和酒。路德根據耶穌所言「這是我的身體」,就相信耶穌的身體真實地臨在餅和酒,儘管他承認這是違反常理,但聖經如此說,他就如此信。路德解釋「這是我的身體」中的「是」字,是從字面的意義去理解。第二、信徒必須以信心領受聖餐,相信神的應許,聖餐始能對領聖餐者發生功效,就是能夠領受神的赦罪,即「信心使聖禮成效」之意。
宗教改革陣營中另外兩位重量級人馬慈運理 (Ulrich Zwingli) 及加爾文 (John Calvin) 持不同的聖餐觀,待下回分解。
陳啟興牧師
2019年4月15日
聖餐 (二)
宗教改革陣營中,瑞士神學家慈運理(Ulrich Zwingli)的聖餐觀與路德(Martin Luther)的有很大分歧,其中最大的分歧,在於恩典與物質有沒有結合,即基督是否真實臨在於餅和酒之中。由於慈運理十分著重理性,認為聖餐只是信徒承認信仰的一種行動,也是對基督的受死和復活的記念而已(記念說)。慈運理反對基督的真實身體臨在於餅和酒,他認為「這是我的身體」中的「是」字,不應像路德般按字面來理解,「是」有「表明」或「代表」的意思,但並不把主詞(「這」,即餅)和謂詞(「我」,即基督)等同起來,這是一種隱喻式的修辭手法。
慈運理對基督的神人二性的看法,與路德的也很不同。他認為基督的神人二性是分開的,兩者屬性不能相通,故基督在天上的神性不能臨到地上的物質,他把恩典與物質截然劃分了。路德強調神的恩典,聖禮的主體(primary subject)是神,聖禮因此有創造、支持或表明信心的功能。慈運理似乎將聖禮的主體由神轉為人,聖禮不能創造信心,只是為信徒提供了信心得以公開宣示的機會,聖餐只是一個記念基督的記號而已。
雖然我並不認同慈運理全部的聖餐觀,但根據林前十一24-25所强調「為的是記念我(耶穌)」,我、我所服侍的教會及所屬宗派基本上認同記念說。
在聖餐中,路德強調基督真實地臨在於餅和酒 (real presence),以及信心是聖禮成效之關鍵,慈運理則強調聖餐只是一個記念基督的記號。加爾文 (John Calvin) 的聖餐觀在路德與慈運理兩個極端之間作出平衡,但較為接近路德的看法。加爾文對聖禮的定義是「外在的象徵,藉此主在我們良心中印上祂對我們善意的應許,為的是維繫我們軟弱的信心」以及「神聖事物的可見記號,或不可見的恩典的可見形式」,顯出神的恩典是聖禮的基礎。加爾文反對慈運理將恩典與物質分割,他同意路德的看法,在聖餐中基督確實臨在,他又同意領聖餐者的信心是成效的關鍵。加爾文與路德最大的差異,在於基督如何臨在。加爾文認為基督藉著聖靈臨在於領聖餐者的心靈 (virtual presence),聖餐的奧秘,不在乎餅和酒,而是藉聖靈賜福給領受的人。在聖餐中,路德重視的是領受基督的赦罪和救贖,加爾文則看重領受基督的福氣。我認為加爾文沿著路德的聖餐觀的思路加以發展,在「基督的臨在」以聖靈論加以演繹。
聖餐的記念意義,與基督藉此而賜福給領聖餐者,兩者其實並非互相排斥。我相信,藉著聖餐,信徒可以一方面記念主的受死和主的立約,另一方面憑信心領受主臨在的福氣。
陳啟興牧師
2019年4月23日
聽到神說「不」
在第二次宣教旅程的初期,保羅的宣教團隊經歷美好的事奉效果,「眾教會信心越發堅固,人數天天增加。」(徒十六5),教會在質與量方面與日俱增。就在這時,聖靈禁止他們在亞細亞宣講(徒十六6),他們聽到神說「不」,於是經過弗呂家、加拉太一帶,到了每西亞的邊界,在那裏他們本計劃向東往庇推尼去。這時,神再次不許(徒十六7),他們再次聽到神說「不」,於是往西走,越過每西亞而下到海邊的特羅亞城。夜間神又藉異象向保羅顯現,就是著名的馬其頓呼聲,保羅的宣教團隊認為神呼召他們要傳福音給馬其頓的人,於是不敢怠慢,立即乘船往馬其頓去。神怎樣向保羅的宣教團隊說話,他們怎樣聽到,聖經沒有詳細描述。重點在於當他們聽到神的指引,他們立即順服而行。當時他們在亞細亞的事奉具果效,他們的事奉有計劃,但神向他們說「不」,指示他們往新的地方去,在那裏開展新的事奉。他們收到神的指示,順服而行。這是十分困難的。
在教會,當我們的事奉很有果效時,我們不願意神說「不」;當我們為事奉定下全盤計劃時,我們不願意神說「不」。即使神說「不」,我們也未必聽得到,即使聽得到,我們也未必順服而行。在職場和家庭也是如此,當前途光明、計劃順遂之際,我們最不想聽到神說「不」,心底裏往住向神祈求:「你我天各一方,你有你的生活,我有我的忙碌,請暫勿打擾我的人生,什麽使命、呼召之類,我會回應,不過要遲一點,等我退休後再說吧!」計劃固然要作,果效亦需檢討,但導引我們前行的,唯獨神(詩廿三3)。
以色列人不致迷失於曠野,靠神的雲柱、火柱引導,作為真以色列人,能不迷失於人生曠野,唯靠神的引導。當神說不要貪財、貪權;不可說謊、淫亂;不要只顧自己的事,也要顧別人的事,我們是否立即回應?自我中心也好,信心軟弱也好,缺乏勇氣也好,往往令我們逗留在安舒區裏,錯失了經歷神大能的帶領。神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,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(賽五十五9),讓我們俯伏在神面前,為祂而活,聽命而行。
陳啟興牧師
2019年4月29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