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求神蹟

假設有一天,耶穌基督忽然在維多利亞港冒出來,身高千米,金光四射,口吐真言:「你們香港人要信我。」看見如此令人驚奇的超自然現象,可能不少香港人都會相信這位忽然顯現的「耶穌基督」。然而,這種「相信」是否聖經所展示的「相信」?「信就是對所盼望之事有把握,對未見之事有確據。」(希十一1),「所盼望之事」和「未見之事」是指仍未發生和眼未曾看見的事,接受這樣的事才需運用信心。看見「耶穌基督」的真身顯現才相信並不是真正的信,耶穌復活後對多馬也說:「你因為看見了我才信嗎?那沒有看見卻信的有福了。」(約廿29)。

魔鬼常常欺騙世人,假設牠扮成「耶穌」的模樣,在維港裂水而出,又是身量極高、光芒四射的樣子,向膜拜的人說:「你們香港人要信我。」難道我們就要信牠嗎?當然不是!我們不應單憑眼見神蹟奇事就相信,因為超自然之事神當然做到,但魔鬼也有能力做到,我們要看到神蹟奇事背後所指向的本質(substance):道。道就是神(約一1),道成了肉身,就是曾住在人間的耶穌基督,充滿恩典和真理(約一14),耶穌復活升天後,仍留下寫出來的道,就是神所默示的聖經(提後三16)。

我們不應單看神蹟本身,其實也不需要追求什麼超自然的現象,如說方言、權能醫治、聖靈擊倒等等。昔年很多文士、法利賽人和以色列百姓親眼看見耶穌行了許多神蹟,他們也沒有相信。因此,耶穌說:「這世代為什麼求神蹟呢?我實在告訴你們,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。」(可八12),又說:「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蹟(指耶穌為罪人受死成就救恩)以外,再沒有神蹟給他們看了。」(太十二39)其實,我們基督徒能信耶穌已是個神蹟,靈命能夠成長也是神蹟,若我們與耶穌基督親近,我們每天都能經歷靈命長進的神蹟。

 

陳啟興牧師
2021年8月2日

再談競賽精神

  約三年前藉歐聯決賽寫過一篇「競賽精神」,今日藉奧運再談。東京奧運昨晚閉幕,香港奪得一金二銀三銅佳績,振奮人心。在力爭獎牌之餘,有些運動員更展現出美好的競賽精神。

  香港「飛魚」何詩蓓在200米自由泳奪得銀牌,卻弄傷了背部。在7月30日早上,她奮力在100米自由泳再奪銀牌,傍晚出戰50米自由泳初賽亦進級,卻令傷勢加劇,晚上要參加4×100米混合泳接力賽,翌晨又要出戰50米自由泳準決賽。何詩蓓本可退賽,或休息一晚,養精蓄銳應付翌日賽事。但何詩蓓選擇馬上參加接力賽,反而放棄50米自由泳的個人賽事(雖則這非其主項),何解?原來何詩蓓達奧運「A標」(Olympic Qualifying Time),若她退出,除非替補者也達「A標」,否則按賽制香港泳隊不符合出賽資格。何詩蓓為了其隊友能出賽,決定負傷上陣並棄戰個人賽事,有點犧牲小我、完成大我的味道。

  8月1日進行男子跳高決賽,出現了奧運田徑賽上史無前例的雙冠軍,卡塔爾的巴舒希姆(Mutaz Barshim)和意大利的坦貝里(Gianmarco Tamberi)一同躍過2.37米,雙雙贏得金牌。造就這歷史性的一刻,其實源於一個發問。巴舒希姆和坦貝里「跳」成平手後,裁判提出兩人可加賽決定金、銀牌屬誰,巴舒希姆卻反問裁判:「我們可以有兩個金牌嗎?」巴舒希姆的個人最佳紀錄是2.43米,絕對有機會戰勝坦貝里而獨攬金牌,但他選擇與朋友分享殊榮。坦貝里聽到巴舒希姆發問後,立刻跳到巴舒希姆身上,相擁慶祝。這對場內老對手、場外老朋友「分金同味」,盡顯珍貴友情。

  事實上,這面金牌對坦貝里來說意義重大。他在里約奧運前夕撕裂韌帶,緣盡奧運,後來更被告知可能無法再參加跳高比賽。傷癒後狀態大不如前,屢戰屢敗,坦貝里幾乎想放棄跳高。一次比賽後,坦貝里把自己關在房間內,巴舒希姆一直拍門,堅持見面。見面後,巴舒希姆多方鼓勵坦貝里,最後他說:「你要記住,你不能為他們跳,你必須為自己跳。」巴舒希姆的鼓勵令坦貝里重新振作。分享金牌後,巴舒希姆受訪時說:「他(坦貝里)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,不論場內場外,我們一起努力,這是夢想成真,是真正的運動員精神,而我們亦在傳遞這信息。」巴舒希姆展現了友誼第一、比賽第二的競賽精神。

  場上競賽,勝負(end)固然重要,但過程(means)同樣重要。靈命成長是一場長途競賽(或爭戰),切勿只顧競賽成敗而忽略了美好的競賽精神。

 

陳啟興牧師
2021年8月9日

智慧的言語

十九世紀末,在美國一個小縣有一名非常頑皮搗蛋的小男孩,由於他經常在學校搞惡作劇,有幾次他差一點就被學校開除。這小男孩的父母務農,家境清貧。有一次,小男孩的父親向太太訴苦:「親愛的,希望妳注意這個全縣最壞的男孩,他可讓我頭疼死了,說不定會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頭扔向你,或者做出別的什麼壞事,總之叫人防不勝防。」出乎意料的是,母親微笑著走到小男孩面前,托起他的頭看著他,接著又看著丈夫說:「你錯了,他不是全縣最壞的男孩,而是最聰明的,只是還沒有找到發洩熱忱的地方。」小男孩感到很窩心,眼淚幾乎滾落下來。這一句話成為激勵這小男孩的一種動力,使他日後成為心理激勵和人際關係的大師 — 戴爾‧卡耐基(Dale Carnegie)。卡耐基1936年的名著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(中譯《人性的弱點》)至今仍受歡迎。母親一句智慧的言語,建立了卡耐基,這位生性樂觀的母親對卡耐基的童年有很大的影響。

作為兩子之父,我有時會對兒子們說出一些缺乏智慧的言語,例如:「我那有時間理你?」「滾開啦!不要煩我!」「為何你這麼笨!」「抵你死啦,之前不聽我講!」特別在我忙亂的時候,這些言語好容易衝口而出,傷害了兒子們的自尊心。滿有智慧和慈愛的耶穌基督常常給我當頭棒喝。當我說:「我那有時間理你?」耶穌說:「我天天與你們同在。」(太廿八20)當我說:「滾開啦!不要煩我!」耶穌說:「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。」(太十九14)當我說:「為何你這麼笨!」耶穌說:「凡聽了我這些話又去做的,好比一個聰明人……」(太七24)當我說:「抵你死啦,之前不聽我講!」耶穌說:「我為人捨命。」(約十11)

言語極具殺傷力,因此保羅教導我們:「一句壞話也不可出口,只要隨著需要說造就人的好話,讓聽見的人得益處。」(弗四29)我們要追求「智慧的言語」的恩賜(林前十二8),藉此建立教會和別人。

 

陳啟興牧師
2021年8月16日

計代價,作門徒

馬來西亞福音文化中心的創會會長李健安博士寫過一篇題為「基督徒知識分子缺席的時代」的文章(載於第92期<大使命雙月刊>,2011年6月),李博士論述這時代已變成一個「麥當勞化」的時代,只求速度,不求品質;只論成果,不計過程;是一個只求塞飽肚皮,不在乎營養的時代。在快餐文化衝擊下,人們跟著潮流「笨下去」(dumbing-down),永無休止地往「白痴化」和「弱智化」的方向滑落發展。最可悲的是教會在不知不覺中亦被擄掠了,竟隨俗地往「笨下去」的路上走,造就出來的只是一批追求即時滿足、缺乏高素養、缺乏屬靈內涵的膚淺信徒。

聖言資源中心的創辦人賴若瀚牧師回應李博士的文章(載於第17期<聖言通訊>,2012年8月),賴牧師表示,基督徒在信主之後,持續成長是必然又自然的事。隨著歲月的流逝,有些基督徒不斷成長,但亦有不少人只是「年長」,沒有「成長」,久而久之,變成「老油條信徒」。他們對屬靈事物不感興趣,事奉提不起勁,祈禱沒有動力,讀聖經亦沒有先前的興奮。信徒靈命停滯不前,主要是因為「笨下去」的心態:只滿足於膚淺的事物,不願意付代價去追求。不少信徒將得救看成是一種「一次性的交易」(one time deal),得救以後,便銀貨兩訖,與神或耶穌基督無須再有任何交代了。

李博士和賴牧師的督責,令人心裡有點不是味兒,教會被人以「白痴化」和「弱智化」去形容真不好受。但十年過去,兩位牧者的督責仍然成立!「只滿足於膚淺的事物,不願意付代價去追求」與美國神學家傅士德(Richard Foster)所說「『膚淺』是我們這時代的咒詛」不謀而合。其實兩位牧者的分享是很好的提醒,我們應竭力追求靈命成長,即使要付上很大的代價亦在所不計。耶穌說:「若有人要跟從我,就當捨己,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。」(路九23),代價雖大,卻是值得的,「因為凡為主喪失生命的,他必救自己的生命。」(路九24)。

 

陳啟興牧師
2021年8月23日

認識神

一位態度傲慢的年輕人參加崇拜,聽完牧師講道之後,他忽然站起來,當場提出質疑:「耶穌在哪裡?神在哪裡?只要拿出來給我看看,我就相信。」會眾一陣錯愕,卻又不知道如何回應,於是他得意洋洋地說:「你們既然拿不出神來,我就不信。」這時台上的牧師走下來,非常誠懇地問年輕人:「朋友,請問你貴姓?」年輕人答:「姓陳。」牧師又問:「令尊貴姓?」年輕人覺得有點奇怪,大聲答:「當然也和我同姓。」牧師再問:「令祖父呢?」年輕人有點火了,粗聲道:「當然也姓陳。」牧師再追問:「令曾祖父呢?」年輕人怒而不答。牧師說:「令曾祖父現在哪裡?」年輕人答:「不在了!」牧師忽然十分嚴肅地對他說:「我不信你有曾祖父,請你拿出來給我看!」年輕人急著辯解說:「我一定有曾祖父,不然我從何而來?」牧師於是和顏悅色地告訴他說:「對!你說的不錯,我們若不是藉神的創造,人從何而來?可惜你只信有父親、祖父、曾祖父,卻不信使你有父親、祖父、曾祖父的神。」那位年輕人在眾目睽睽之下無語可答。

我們無法以科學方法證明神的存在,也無法拿出神來示眾,但神卻是存在。很多人不信神,或者一些信徒在信仰上蹣跚而行,是因為認識神的方法錯了。他們期望將神置於顯微鏡下詳細檢查,將這個「神」通通透透檢驗清楚才滿足。一頭豬永遠不能明白人類如何製造出穿梭機衝出地球,因為兩者的智慧和能力的差距實在太大,其實人和神的差距更大。我們能認識神,全賴這位憐憫人的神向我們啟示自己。無限的神曾降臨人間並留下聖經向有限的人有限度地啟示了自己,誠如中國神學研究院前院長余達心牧師在其著作《聆聽:神學言說的開端》中所言,「祂因為遷就人的有限,而無可避免地用人所能接收的媒介去揭示祂自己。這些媒介一方面擔當了傳遞的任務,但也同時遮蔽了上帝所要啟示的原貌。」我們無法完全明白神,但仍要盡最大的努力去認識祂。謙卑靠賴聖靈和詳細查考聖經,才是認識神之道。

 

陳啟興牧師
2021年8月30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