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榮進耶城,謙卑上十架
耶穌在世三十多年,他出生之後的事蹟甚少記載,直至出來傳道那三年。福音書大篇幅記載耶穌那三年的言行事蹟,顯然是十分重要的信息。再看耶穌的「受苦週」,福音書更以不成比例的大篇幅記述,顯然這是重中之重。主耶穌光榮進入耶路撒冷、潔淨聖殿、繼續教導、宣告和預言、設立主餐、在客西馬尼園禱告和被捕、在大祭司、彼拉多和希律前受審、被彼拉多判刑、背刑具行苦路、被釘十架、說出十架七言、斷氣、埋葬、復活、顯現,主耶穌成就了救恩,那幾天所發生的事,逆轉了人類的歷史和命運。在本週,我們可多默想耶穌在「受苦週」的事蹟。我想在此分享耶穌光榮進入耶路撒冷那一幕。
耶穌騎着驢駒進城,應驗了撒迦利亞先知的預言(亞九9),更表示了耶穌意欲謙和地成就救贖(太廿一5)。但群眾完全不明白,門徒把衣服搭在驢駒上面,許多人把衣服和棕樹枝鋪在地上,前呼後擁地擁着耶穌進城。他們說:「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!」(可十一10)「和散那歸於大衛之子!」(太廿一9),群眾在想什麽?很明顯,群眾認為耶穌就是那位有能力推翻羅馬、復興以色列國的王!即使耶穌復活之後,門徒仍問耶穌:「你就要在這時候復興以色列國嗎?」(徒一6)結果,耶穌令群眾大失所望,他坦然被捕,被審不抗辯,被辱不還擊,在人的眼中是完全失勢,那裏有王者風範?當彼拉多要定案時,群眾離耶穌而去,那些被祭司長和長老教唆的眾人催逼彼拉多,結果耶穌被判死刑。耶穌從容就義,還說出「父啊!赦免他們,因為他們所做的,他們不知道。」這震撼人心的說話。群眾期盼的是光榮復國的君王耶穌,但真實的主耶穌只是謙卑、順服地走上十架,復興人心,成為基督徒心中的救主和主宰。
我們期盼的神,可能和真實的神不一樣;我們期盼神所作的,也可能和神親自的作為不一樣。我們不要用自己心中的尺去量度神,這不但令自己失望,更令神失望。反之,我們應以神的尺度(聖經真理)去審視和察驗自己,效法主耶穌的榜樣,謙卑、順服、捨己地遵行神的旨意。受難節常常提醒我主耶穌的謙卑、順服和捨己,若能這樣走完神所帶領的一生,無憾矣!
陳啟興牧師
2020年4月6日
上主的美意
秦檜死後,在陰間遇到岳飛,岳飛怒髮衝冠,一把揪住秦檜衣襟,喝道:「你這奸臣,為何陷害忠良、令我枉死?」秦檜急謀脫身,眉頭一皺,計上心頭,說:「岳元帥息怒,你的死非關我事。你知道前朝有道之士阿羅本主教嗎?」阿羅本(Alopen Abraham)是基督教湼斯多留派(Nestorian)(屬異端)的領袖,在唐太宗期間來華傳教,唐太宗曾命宰相房玄齡在長安迎接阿羅本率領的宣教團隊。岳飛道:「知道又怎地?」秦檜一本正經地說:「阿羅本主教說世上有一位掌管萬有的神,萬事萬物的發生皆有其美意,所以你的死應是出於這位上主的旨意,非關我事,我頂多是玉成上主美意的工具而已。」岳飛一臉茫然:「是真的嗎?…..」秦檜乘機溜開了。過了一個時辰,秦檜又遇到岳飛,秦檜問:「想通了嗎?」岳飛說:「世上確有神,掌管萬有,也愛世人,但祂並沒有害我,明明是你害死我,還想抵賴!」秦檜仍想狡辯:「你怎知道?」岳飛答:「我剛才和阿羅本談了一個時辰…..」
神的旨意,一定是善良、純全和可喜悅的(羅十二2),只是我們有時會走向極端,一味推卸為神的旨意和安排,被動地什麽也不作,不竭力尋求和踐行神的旨意,迹近宿命論的心態。另一極端是完全靠自己,禱告和「仰望神」變成宗教動作和術語,這等「信徒」雖努力事奉,卻具「表演者」(performer)的心態,看重別人的回應,甚至被別人的褒貶拖着走。有人中間落墨,認為一切既有神的旨意和工作,也必須有人的努力才成。神成就救恩,也必須我相信才成,我的得救是神人合作的成果(synergism)。「世人都犯了罪,虧缺了神的榮耀,如今卻蒙神的恩典,藉着在基督耶穌裏的救贖,就白白地得稱為義。」(羅三23-24)其實我們能信,也是在神的揀選下成就的。有人認為成聖之路也靠神人合作,殊不知無論誰栽種、誰澆灌,惟有神能使人成長(林前三6-7)。
我們要百分百仰望上主的美意和安排,即使不太明白和接受;也要百分百努力踐行神的旨意,即使要犠牲甚至捨己。這好像「二律背反」(antinomy),卻是至理,窮一生也要竭力操練。
陳啟興牧師
2020年4月14日
作成祂的工
美國宣教士卜‧皮亞斯(Bob Pierce)在1950年創辦世界宣明會。在二次大戰期間,有一次他在西藏邊境探訪由一群德國修女開辦的宣教學校和孤兒院。他注意到一個約十歲的小女孩,彎著身坐在院外冰冷的石級上,小女孩明顯缺乏營養和禦寒衣物。皮亞斯深表關注,他問一位修女關於這小女孩的情況。修女回答說:「噢,她每天也坐在那兒。她希望進這兒讀書,但我們已經沒有空位了。」這答案當然不能叫皮亞斯滿意,他說:「多一個孩子不會造成甚麼分別吧,為甚麼不多收一個人呢?」修女向皮亞斯說:「我們已經不下一次『多收一個人』了。如今,小孩子的數目是我們原先計劃照顧人數的四倍。我們盡量令食物足夠,我已經將自己的飯食分給三個小孩子,其餘的修女也是這樣作。倘若我們不設下底線,則連校內的孩子能否養活也成問題。我們真的不能再多收一名孩子了。」
然而,皮亞斯仍不願意接受這殘酷的事實,他說:「這是荒謬的,一個求助的孩子反遭拒諸門外,為甚麼不能想辦法作一些事情呢?」修女不發一言,將小女孩抱起來,放在皮亞斯強壯的臂彎中,說:「對此,你要作甚麼呢?」修女的一個問題促成了世界宣明會的誕生,這基督教組織幫助了世界各地有需要的人,為他們提供食物、衣服和其它援助。
面對世界和四周無盡的需要,我們常感無能為力,正因我們有不能作的事,我們更不能忽略我們的手所能作的事,這很可能是神對我們的託付,我們要作成祂的工。我們要常問:「對此,我要作甚麼呢?」或更好地問:「對此,神祢要我作什麼呢?」現在面對疫情,很多事情不能作,無能為力,但也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可以作,危中有機。我們要常問:「面對疫情,神祢要我作什麼呢?」只要神參與其中,只要展現神的愛,疲乏的往往重新得力,不足的往往變成有餘。
陳啟興牧師
2020年4月20日
善用資源,完成使命
上週五早上,小兒子藉 Zoom 上堂,大兒子用 Google Meet 上課,中午我透過 Cisco Webex 帶一細胞小組查經,晚上透過 Facebook 直播參與由福音證主協會主辦、銀行團契協辦的分享會。一日之內,四種不同的視訊軟件幫助了我一家上課和工作。現代通訊科技倡明,帶來何等便捷的生活方式。週六下午,銀行團契週會如常以 Facebook 直播及 Zoom 進行,若沒有這些科技資源,我們連聚會也有困難。晚上收到一篇刊載於〈時代論壇〉的文章,題為「網上崇拜:克服本體神學的實踐契機」,作者「不志在討論網上崇拜孰優孰劣,甚或其取代傳統崇拜的可能性」,只提出關乎崇拜的一些神學意義的反省,讓讀者在崇拜實踐上「思考如何跳出既有框架」。這篇文章令我反思崇拜與資訊科技的結合。
昨天早上,我透過視訊直播參與母會崇拜,兒子們透過 Zoom 參加團契聚會,足不出戶,藉科技已參與了崇拜和團契。在家事分享中,母會宣佈下月起恢復實體聖餐,弟兄姊妹在家中自備餅和杯,牧者透過網絡直播帶領實體聖餐的進行。我很高興母會有此舉措,不囿於環境限制,既符合聖餐神學又配合實際情況,繼續聖禮的執行。昨日下午,如常去跑步。猶記疫情初期,緩跑徑附近的飲水器封了,為了運動後買水飲,我竟愚笨到拿着銀包跑步!後來醒悟了,袋一張「八達通」便可。現代付費方式不斷演變,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。
在牧養和事奉層面,現代科技如何幫助我們?聖經中肯定沒有這類現代科技的概念和用語,耶穌絶沒有在加利利與身處耶路撒冷的門徒舉行視像會議,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現代科技在事奉上的功用。我們要先理解聖經教義,在崇拜、團契、聖餐、工作等等上的神學,以此為不能偏離的基礎,然後在其上發揮科技的功能。若偏執傳統,否定科技的幫助,只會在造就信徒上固步自封;若一味使用科技追求便捷,妄顧神學意義,事工能否討神喜悅也成疑問,兩者皆不可取。
一場疫症,促使教牧界反思及善用現代資訊科技,改變了牧養的形態,這是值得感恩。在銀行團契今年的週年會員大會上,我也表示繼續探索和善用科技資源來協助我們的牧養和事奉,是團契未來的重點事工之一。神較我們任何人更懂現代科技,求主帥領我們如何善用祂所賜的資源,完成祂所託付的工作和使命。
陳啟興牧師
2020年4月27日